明朝和清朝是代表中國封建史落幕的兩個王朝,一前一後,一由南向北一從北至南,一漢族一滿族。歷史課本上說,明朝是封建王朝中專制統治和中央集權達到頂峰的王朝,而之後的清朝也毫不遜色,在位居頂峰之處再攀高峰。明朝皇帝和清朝皇帝,有著截然不同的地方,例如勤政方面,明朝皇帝勤政與否完全看個人,清朝皇帝卻是有著制度性的東西強制要求勤政。各方各面,清廷都做到一種極致,讓人挑不出毛病。本是人間絕味的御膳,也因為安全問題被折騰的皇帝都不願意吃,擺上來只是走個過場,皇帝日子不好過啊。但是,清朝有追求的皇子,為何個個都想當皇帝呢?
清朝王爺和前一代的明朝王爺,待遇、行走、處事等方面完全是兩碼事,若不是共同背著王爺身份,很難將其視作一類。明朝的王爺是藩王,京城皇子達到一定年齡、未有繼承大統的太子身份,就得強制性地驅逐出京就藩,沒有聖旨不準進京和出封地,朱棣靖難稱帝後,連府邸都不能隨意出去。明朝王爺們沒有實權在手,但是錢財良多,優遇程度、政治特權是歷朝之最。
萬曆皇帝最喜愛的皇子福王朱常洵,因遭到群臣反對不能被立為太子繼承皇位,只好出京就藩,萬曆心疼這兒子,一次性賞賜其良田四萬頃,六部內閣各司都嚇壞了,紛紛上疏言不可。萬曆哪裡願意,立太子不行,給點土地補償都不可以?上疏被直接駁回。朱常洵有點不好意思,自己要求折半,但還是兩萬頃,就藩的河南地不夠,就從湖廣山東等地劃來不上。這只是不動產的土地,還有四川全省茶稅、江都等地雜稅、九十萬斤淮鹽等等。啥都好,就是不準參政,不過也是富貴閑人,享受著當時一等一的生活。
清朝王爺對這樣的生活羨慕得很,他們「不賜土、不臨民、不加郡國」,府第均建於京師,「無故出京師六十里罪與百官同」。另外王爺名下土地權勢內務府從皇莊分撥,王爺本人不直接參与管理,根本沒有巧取豪奪民間土地的機會。並且在清朝,除開國初期立下大功的鐵帽子王,其他王爺爵位是遞減(待遇自然也是),不是說傳給嫡子就還是王爺,還是需要遞減爵位的。因而在清代的王爺,一般而言,幾代後的宗室子弟,除腰間上掛了根黃帶子(表示宗室身份)外,和普通人沒什麼兩樣。每歲親王給銀萬兩,以下世子六千兩,郡王五千兩,長子三千兩,貝勒兩千五百兩,鎮國公、輔國公七百兩及相應祿米。看起來很多,其實只是勉強維持自己身份的生活。日子過得是緊巴巴的,還經常欠債。
前些年清宮劇大熱,讓許多觀眾產生清朝宗室王爺的日子無憂無慮、開心得很。實際上呢,清朝皇帝對宗室之苛刻,已到登峰造極的地步,與明朝相比完全是一個天一個地。清朝王爺,除少部分外,絕大多數都被皇帝整治過,削爵奪爵到一絲不掛、圈禁被關到死等等。原因呢,站錯位置、交頭接耳、抬錯格等雞毛蒜皮的小事,比比皆是,大部分宗室王爺背負了一大堆處分。不過清朝王爺是有權參政,有自己的班底,中央地方皆有。還有當時清朝不按嫡長子繼承製來,若是有機會,有追求的皇子絕對會博一下做皇帝,合理合法的翻身做主人。
還有一點,清朝皇子都能封王嗎?當然不是。皇子生母的地位影響著皇子封爵,這種不成文的規矩在後金還未入關時都有,親王郡王沒那麼容易混上,貝勒、貝子、鎮國公、輔國公才是尋常。收入方面林林總總的有: 爵位的俸祿和祿米、賜的田莊礦場等的收入、宮中賞賜、當差的俸祿和補貼等。輔國公以上的宗室強制入仕當差,都是些極為繁瑣且不太重要的事情。
所以啊,當有機會搏一搏皇位時,皇子絕對不會放過這樣的機會,即使搏不上皇位,也可以找其他皇子投資。畢竟王爺未必當得上,當上了也是不能過逍遙日子。所以在康熙朝,為何「九子奪嫡」,各位皇子都有點本事,都不甘心,都想著翻身做主人,所以「被迫」參與到這樣的政治鬥爭中。
清朝有追求的皇子,為何個個都想當皇帝?皇子:真羨慕明朝
明朝和清朝是代表中國封建史落幕的兩個王朝,一前一後,一由南向北一從北至南,一漢族一滿族。歷史課本上說,明朝是封建王朝中專制統治和中央集權達到頂峰的王朝,而之後的清朝也毫不遜色,在位居頂峰之處再攀高峰。明朝皇帝和清朝皇帝,有著截然不同的地方,例如勤政方面,明朝皇帝勤政與否完全看個人,清朝皇帝卻是有著制度性的東西強制要求勤政。各方各面,清廷都做到一種極致,讓人挑不出毛病。本是人間絕味的御膳,也因為安全問題被折騰的皇帝都不願意吃,擺上來只是走個過場,皇帝日子不好過啊。但是,清朝有追求的皇子,為何個個都想當皇帝呢?
清朝王爺和前一代的明朝王爺,待遇、行走、處事等方面完全是兩碼事,若不是共同背著王爺身份,很難將其視作一類。明朝的王爺是藩王,京城皇子達到一定年齡、未有繼承大統的太子身份,就得強制性地驅逐出京就藩,沒有聖旨不準進京和出封地,朱棣靖難稱帝後,連府邸都不能隨意出去。明朝王爺們沒有實權在手,但是錢財良多,優遇程度、政治特權是歷朝之最。
萬曆皇帝最喜愛的皇子福王朱常洵,因遭到群臣反對不能被立為太子繼承皇位,只好出京就藩,萬曆心疼這兒子,一次性賞賜其良田四萬頃,六部內閣各司都嚇壞了,紛紛上疏言不可。萬曆哪裡願意,立太子不行,給點土地補償都不可以?上疏被直接駁回。朱常洵有點不好意思,自己要求折半,但還是兩萬頃,就藩的河南地不夠,就從湖廣山東等地劃來不上。這只是不動產的土地,還有四川全省茶稅、江都等地雜稅、九十萬斤淮鹽等等。啥都好,就是不準參政,不過也是富貴閑人,享受著當時一等一的生活。
清朝王爺對這樣的生活羨慕得很,他們「不賜土、不臨民、不加郡國」,府第均建於京師,「無故出京師六十里罪與百官同」。另外王爺名下土地權勢內務府從皇莊分撥,王爺本人不直接參与管理,根本沒有巧取豪奪民間土地的機會。並且在清朝,除開國初期立下大功的鐵帽子王,其他王爺爵位是遞減(待遇自然也是),不是說傳給嫡子就還是王爺,還是需要遞減爵位的。因而在清代的王爺,一般而言,幾代後的宗室子弟,除腰間上掛了根黃帶子(表示宗室身份)外,和普通人沒什麼兩樣。每歲親王給銀萬兩,以下世子六千兩,郡王五千兩,長子三千兩,貝勒兩千五百兩,鎮國公、輔國公七百兩及相應祿米。看起來很多,其實只是勉強維持自己身份的生活。日子過得是緊巴巴的,還經常欠債。
前些年清宮劇大熱,讓許多觀眾產生清朝宗室王爺的日子無憂無慮、開心得很。實際上呢,清朝皇帝對宗室之苛刻,已到登峰造極的地步,與明朝相比完全是一個天一個地。清朝王爺,除少部分外,絕大多數都被皇帝整治過,削爵奪爵到一絲不掛、圈禁被關到死等等。原因呢,站錯位置、交頭接耳、抬錯格等雞毛蒜皮的小事,比比皆是,大部分宗室王爺背負了一大堆處分。不過清朝王爺是有權參政,有自己的班底,中央地方皆有。還有當時清朝不按嫡長子繼承製來,若是有機會,有追求的皇子絕對會博一下做皇帝,合理合法的翻身做主人。
還有一點,清朝皇子都能封王嗎?當然不是。皇子生母的地位影響著皇子封爵,這種不成文的規矩在後金還未入關時都有,親王郡王沒那麼容易混上,貝勒、貝子、鎮國公、輔國公才是尋常。收入方面林林總總的有: 爵位的俸祿和祿米、賜的田莊礦場等的收入、宮中賞賜、當差的俸祿和補貼等。輔國公以上的宗室強制入仕當差,都是些極為繁瑣且不太重要的事情。
所以啊,當有機會搏一搏皇位時,皇子絕對不會放過這樣的機會,即使搏不上皇位,也可以找其他皇子投資。畢竟王爺未必當得上,當上了也是不能過逍遙日子。所以在康熙朝,為何「九子奪嫡」,各位皇子都有點本事,都不甘心,都想著翻身做主人,所以「被迫」參與到這樣的政治鬥爭中。